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曾天山、苏敏等:我国推进职普融通的实践探索、现实困难与应对策略

发布日期:2024-06-04 作者: 来源: 点击:

推进职普融通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各地开展了丰富的职普融通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成效浅显,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职普融通存在横向上职普“通而不融”、纵向上职普“贯而不畅”的现实困难。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推进职普融通应加强政策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发挥职普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双向赋能协同发展;合理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切实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学分互认,推动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国家学分银行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两者的关系是协同而非对立。职普融通的核心要义在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统筹协调、转换衔接、开放互认、合作共赢,实现两类教育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路径。发达国家大多通过课程的灵活设置、学分或证书的等值认证等方式,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建立起等值、转换的纽带。职普融通既是国际经验,也是现实选择。近年来,职普融通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各地陆续开展了实践探索,一些地方试行了职普学籍互转、开设综合高中、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这些做法部分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但总体来说成效浅显,未能形成可供推广的经验,职普融通仍处在实践摸索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破除职普壁垒,推进职普融通迫在眉睫。

一、推进职普融通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提出推进职普融通的新要求。推进职普融通有助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有助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国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应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能够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前提是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已建立起中高本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不利地位,要从深层次扭转这种态势,必须破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壁垒,如此才能真正焕发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通过推动职普各学段之间实现融通,建立起互通互认、共建共享的紧密联系,以促进教育体系内不同类型教育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使职普真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由相应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通过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各学段相互融通的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服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改变单一类型教育对学生发展片面化、固定化的束缚,让不同禀赋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给予在传统评价模式和教育环境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学生拥有发挥潜在能力的机会,以适应现代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是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等蓬勃兴起且相互之间加速融合,使产业间的边界日渐模糊,传统的工作世界发生颠覆性变化,对培养人才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抽象智力技能成为劳动者的关键属性。教育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推动职普从分流走向融通,通过用普通教育的文化理论知识为技能的精进铸造坚实基础,用职业教育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理论知识转化,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知识技能迁移应变能力,增强对未来行业发展、产业变化、技术创新的适应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二、推进职普融通的探索与发展

从政策变迁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政策中,出现了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教育课程、举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中等学校等举措,开启了职普融通的探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此后,职普融通便作为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颁布的教育重大政策中被多次提及,只是不同时期所服务的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普融通主要为适应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的教育改革需要,出现于有关政策中。进入21世纪,为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贯通发展,致力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注重构筑与普通教育并行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新时代,职业教育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呈现新变化,中职定位已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高职专科也不再是职业教育学历终点,职业教育必须重构知识体系,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融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通用能力。而普通教育若要破解“求同思维”和人才培养的单一化,满足学生日益迫切的个体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就必须得到职业教育的反哺,与职业教育相融通,以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职普融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政策内涵更加丰富,表现为学段上强调自下而上打破职普之间的壁垒,内容上强调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进一步促进职普融通。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普融通及其实施途径。党的二十大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并将职普融通作为教育主要任务重点推进。总体来看,职普融通政策发展,经历了从政策倡导到国家法律的制度升华,从高中阶段向全学段的层次拓展,从“沟通”到“融通”的内涵深化,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推进职普融通的长期坚持和对教育规律认识与把握的不断深化。

从地方探索来看,在宏观政策驱动下,一些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职普相互渗透式融通。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举办活动、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途径,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如成都市打造职普融通共建共享职业体验基地,整合市内27所公办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资源,建立48个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开发中小学职业体验特色课程400余门,职业体验教育活动服务师生达到30余万人次。高中阶段主要通过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的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学分互认来加强职普融通。如温州市开展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建设试点,中等职业学校向普通高中开放技术技能类“走读”选修课,包括数控加工、汽车维护、电子DIY等,学生通过自主选修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得到了不同职业岗位的体验,普通高中也改变了千校一面的局面。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开展横向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包括合作科技攻关项目、培训师资、指导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等。二是职普一体式融通。通过举办职普融通班或综合高中班(校),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校内或校际融通,拓宽学生成长路径。通常,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普融通试点的情况较为常见。如青岛市在部分职业学校试点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采用综合高中与结对普高“1+1”项目办学机制,高一时注册普高学籍,以学习普高课程为主、辅以职业选修课程,高二时结合学习结果和学生意向,进行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方向的校内或校际分流。从理论上讲,综合高中赋予学生多样化发展和多次选择的机会,但在实践中,其办学定位、评价体系和配套制度等关键问题还有待探讨。三是职普纵向衔接式融通。基于系统化设计,分学段衔接的中职与普通本科高校“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高校“3+2”分段培养,兼顾了职业教育实践特色和普通本科学术优势,打破了学生成长天花板,满足了产业发展对“技术功底深+理论基础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践效果较为显著。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联合开设物联网工程等6个专业,已连续培养七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483名,其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三、推进职普融通的现实困难

各地开展的职普融通实践做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成效浅显,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横向上职普“通而不融”

一是职普融通层次浅、规模小。义务教育阶段,职普联合开展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生涯体验、劳动教育等,在升学导向下并未真正受到普通学校的重视,整体来说,这些教育活动还处于浅层次、自发性状态,未形成成熟稳定的机制,存在缺乏系统设计、活动形式单一、时间短且不固定等问题,难以对中小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劳动价值观和增进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起到实质性作用。高中阶段,综合高中或职普融通班未能体现职普融通特点,课程多是普教与职教课程的简单拼凑,并未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层次融合,一些中职学校举办的职普融通班开设的甚至是普通高中的课程,加之政策环境和实施路径的缺失,以及学校软硬件、师资条件等的不配套,最终导致偏离育人初衷的应试教育,办学效果差强人意。高等教育阶段,高职院校仍以专科为主,与普通本科院校难以形成层次上的对等关系,在育人、师资交流和教科研方面开展合作较少,传统的教育类型分野和壁垒更加明显。

二是职普融通渠道不畅,存在单向流动的情况。实践中,建立学籍互转、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双向流动人才培养渠道仍然任重道远。学籍互转方面,职普之间以单向通道为主,中职学校接收从普通高中转来的学生学籍相对简单,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即可,而中职学生转入普通高中学籍则需考试达到普通高中规定要求,且受普通高中学位的限制。对于学业水平本就达不到普通高中要求的中职学生来讲,难度可想而知。课程互选方面,呈现职教资源向普教的“单向输出”,以职业学校单方面向普通高中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为主,鲜有反方向开设课程的情况。学分互认方面,普高和中职还未普遍实行学分制,缺乏学分互认的基础,而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虽实行了学分制,但未形成学习成果的可比、等值、互认关系。

(二)纵向上职普“贯而不畅”

一是普通本科高校对与职业学校开展对口分段贯通培养的意愿不强。普通本科高校招收职校学生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近年来参与贯通培养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却在减少。其一是由于生源差异带来办学成本的增加,普通本科高校对于贯通培养的职校学生需单独编班,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配备专业师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招收的职校学生数量又不多,通常在1~2个班,投入产出比不高;其二是由于部分贯通培养的职校学生较难达到普通本科高校毕业要求,如英语四级通过率较低,影响了对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考核;其三是缺乏有关政策的约束和激励,以及专门的资金支持。基于以上原因,加之招收贯通培养学生占用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名额,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对与职业学校开展对口分段贯通培养的意愿并不强。

二是职校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升入的本科高校以民办本科为主。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共有33所,其中民办学校就有22所。各地职教高考高校招生计划中民办本科占比较多,多数职校学生升入的本科高校是民办高校。例如,2022年山东省面向职业学校招生的共有50所高校有本科计划,其中民办本科占据一半。民办本科学费昂贵,对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生源来讲经济负担较重,且民办本科的办学质量与公办本科有很大差距,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不录用民办本科的毕业生。升学入口和毕业出口均不如公办本科学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意愿,也阻碍了学生在不同教育类型间的流动。

四、职普融通的国际经验

当前,世界各国将教育作为应对全球化发展和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手段,结合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对人才需求的差异,不断对教育模式进行重塑和完善,逐步构建起适合本国国情的职普融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与贯通也在调整、充实和完善的嬗变进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一)国家视角下的机制贯通:一体化资历框架与职普等值

国家资历框架也称国家资格框架,自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资格框架体系,目前全球已有15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这一框架以企业迫切需求的“学习成果和能力”为导向,以建通道、促融通、降成本为基本功能,在国家层面统一设计覆盖各职业领域,且与各级各类教育学历资格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框架,在机制上实现了不同证书的等值互认和衔接融通。

无论是英国规范资格框架、欧盟资历框架,还是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都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搭建了可等值、可对比、可沟通、可衔接的桥梁,为本国受教育者构建了多样且相互融通的学习通道、资格获取路径和市场流动依据,从机制层面保障了职普融通的发展通道与空间。

(二)院校视角下的纵向贯通:多样化院校分类与职普跃迁

为满足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需要,同时更好地传承学徒制等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将原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教育,从院校视角分级、分类,建立相互间跃迁的通路。院校的教育分流和受教育者阶段性的自主选择,实现了平行、交叉的工字型教育贯通,让受教育者可以实现在满足一定前提条件下的身份转换,实现职普跃迁。

德国教育体系职普转换便捷且选择多样是其显著特征,职普多次分流、不同层级类型院校间纵横交错贯通,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不断进步的空间与通道。法国为达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与衔接,以同级转换方式完成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过渡。如学生在攻读完中等职业教育后,除了可以继续攻读高等职业教育外,还可在获得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后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普通高中的文凭等同于职业高中的文凭。多样化的院校设置与院校间灵活的纵横衔接,在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需求的同时,体现了不同教育层级的职普跃迁,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三)课程视角下的横向贯通:丰富的课程选择与职普融合

将职业教育的内容以课程为单位嵌入普通教育体系中,两者并存,形成稳定、相融的职普融通教育体系,以充沛的课程、师资、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为基础,灵活的学分互认及转换机制为支持,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的个体学习需求。

美国将职业教育内容以课程方式分散纳入本国教育的各个层次,依靠灵活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课程方案的定制。综合高中是美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提供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等丰富多样的课程,课程教学多以具体课题为核心,将知识、技能与课题拟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依赖课程选修和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使分散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项目。在高等教育阶段,由社区学院负责提供各类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课程。可见,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美国都实现了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同一个教育机构中的融合。

综上,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推进职普融通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设计、政策供给、法令实施,确保职普融通顺利实施。二是突出职普等值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习成果的同等价值与互换,全面保障了学习者成长路径的灵活畅通。三是注重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通过设置紧跟时代、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职普融通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政策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

解决职普融通难题的关键在于以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为突破口,打通教育类型间的壁垒,形成职普融通的良好生态。国家应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角度考虑,系统构建职普融通政策体系,出台职普融通专门文件,明确职普融通的目标内容、规划策略、考核评价和保障条件等,以此作为职普融通的基本政策,用以指导具体政策的制定和作为工作开展的根本准则。相关部门就职普融通的具体形式、实施路径、评价标准等,研究制定一揽子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如综合高中设置标准,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的指导意见以及财政支持等。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规划,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制定覆盖招生、教学、评价和管理等育人全过程的职普融通具体实施细则和方案,推动国家政策落地落实落细。通过建立完善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体系,保障职普融通顺利推行。

(二)发挥职普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双向赋能协同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建立职业教育反哺普通教育机制,职业学校应以场地、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支持普通教育开展相关教学,如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区域工业资源为大中小学生提供研学旅行,共同研发课程、教材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帮助其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高中阶段,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交流合作机制,借助自身优势资源,探索合作育人有效途径。普通高中帮助职业学校开发公共基础课程、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文化素养;职业学校通过与普通高中共同研发职业类课程、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途径,助力普通高中开展通用技术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建立高水平本科学校与职业学校合作发展机制,通过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联合培养关键领域高水平人才、协同建设前沿交叉学科和专业、合作开发高质量教学资源、互相培养培训教师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优势互补、双向赋能。

(三)合理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融通应注重思想渗透和意识培养。小学和初中要着眼于人格构建和全面发展,注重对职业的介绍和启发,将职业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并融入“工匠精神”培养,通过职业认知学习、职业角色扮演、职业素养陶冶、职业意识培养等,使学生发现职业性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价值观。普通高校专业课教学增加相关的见习、实习和学徒制内容,使学生获得工作现场经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并形成合理的就业预期。高职院校应加强理论知识和学术素养的培养,以夯实技术技能基础。高中阶段的课程融通要在共同性与多样性间寻求平衡。在普通高中课程引入职业取向课程规划,将职业类课程以模块或科目嵌入教学,与高中核心课程形成灵活的课程组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中职来说,课程融通并不是去专业化,而是实现更为综合的专业化,适当增加学术课程内容和学时,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

(四)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切实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旨在搭建职普相互融通、贯通培养的立交桥,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一是改革优化中考分流方式。分流方式直接决定了不同类型高中阶段教育的生源结构,必须抓住中考分流这个关键,发挥好指挥棒的科学导向作用。“双减”理念下应弱化中考的学术选拔功能,增强中考分流的科学性,除学业成绩外,应参考学生个体认知和身心发展现状,结合学生意愿,确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求学策略,而不是仅凭分数高低决定就读普高或中职。二是健全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破解职普融通壁垒的重要抓手。目前,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还未形成等值转换的关系,中职毕业生很难通过职教高考进入普通高校深造。必须建立职教高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关联的升学制度,明确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大学的应用型专业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同时,扩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另外,还要优化职教高考的内容与方式,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要求,笔试内容与技能实操并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提出更高要求,推进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迫在眉睫。必须优化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层次对等、平行发展、相互融合的系统。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满足条件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部分专业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可在此基础上,考虑优质专科高职整体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职业本科院校和专业应以招收中职毕业生为主,兼收普高毕业生,同时满足专科学生“专升本”的学历提升需求。要积极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中应借鉴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理念,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为实践能力培养赋予一定学分权重。另外,尝试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引导部分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向职业型硕士、职业型博士转变,建立职业研究生招生考试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招收职教系统的生源,兼顾普教体系中有相应需求的学生,以此实现学术与技术、科研与职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有机融合。

(六)开展学分互认,推动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国家学分银行建设

建设资历框架是世界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长期导向。要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为契机,升级建设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国家学分银行,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分互认,推动职普融通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树立“大教育观”的发展理念,突破类型教育的禁锢和学校之间的藩篱,从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快速变革的视角,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等值、互认的资历框架体系,加强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交流融通,推动教育资源整合、平衡优质资源分配、促使学生有效流动。二是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分别实施基于统一要求标准的学分制,为后续学分互认转换提供现实基础。应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实行弹性学制和自主选课相结合的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等。三是建立学分互认的权威性组织管理机构,制定职普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和有关保障政策,形成系统科学的学分互认执行框架和政策保障体系。学分认定标准是学分互认的关键技术环节,由权威性组织管理机构组建各学科专业工作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课程学分认定标准,以指导不同类别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四是在个别条件成熟的地方先行试点学分银行建设,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行推广。通过国家学分银行的升级,最终建成国家资历框架。

(本文编辑:吕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