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必赢优惠y272net文化旅游学院!

新时期党员教师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

作者:旅游学院  编辑:  审核:  时间:2009-10-22  浏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新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每一名共产党员要使自己能够适应并符合时代的要求,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按照党性修养的要求,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长期锻炼,才能使党员的先进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新时期教师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党员教师加强党性修养的前提;必须贯穿于“教书育人”过程的始终,这是党员教师加强党性修养的落脚点。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性修养

共产党员增强党性,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符合党员标准、体现时代要求的合格共产党员。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性修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也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南,更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遵循的行动准则。实践反复证明,任何科学的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报告里、会议中,那就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样,共产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身体力行,重实际,讲实效。其中,学习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重中之重,是正确理解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所在。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而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所实现的理论创新,把我们对很多现实问题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要学懂弄通它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还要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辩证的、开放的、发展的观点和世界的眼光,分析、认识和解决新的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增强实践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充分发挥理论推动实践的能动作用。那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庸俗化、教条化的学习和运用必须摒弃,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必须予以纠正。

2、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性修养,应重点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群众观问题。

在利益关系问题上,党员必须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的。作为执政党,它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是相融的、一致的。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协调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方在基本趋向上会保持一致,无需让个人利益做出更多的牺牲。然而,任何事物都存是矛盾的统一体,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也是有其矛盾的地方,有时甚至表现得比较激烈。就改革而言,改革是一次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们的具体利益。从总体上看,改革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有的改革措施不一定能够直接满足个人利益。甚至可能会使少数人的利益暂时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的利益的关系既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它的统一性要求党员必须在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前提下来发展个人的利益,否则,就可能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最终也会受到损害,甚至丧失;它的矛盾性则要求党员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员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要求和体现。当然,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并不是否认和抹杀党员的个人利益。事实上,我们党并不否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而且还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了党员应当享有的个人利益。然而,对于党员来说,承认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可以改变个人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也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不是个人任意的主观愿望和欲求,而是具有客观的、为社会所规定的内容和手段。在此,我们党要求党员必须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范围内谋求个人利益,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凭着个人的智慧、凭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获取个人利益。这也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明确的观念。

在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党员要情系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离开了对人民利益的追求和奋斗,党的工作毫无义意;党若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也就无法生存。因此,作为党员,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社会发展规律与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把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坚持以民为本,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和人民打成一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要始终胸怀百姓,心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努力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为民分忧在前、吃苦在前、奋斗在前、奉献在前,为人民多做好事、多办实事,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更好的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

党员要坚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和政治本色。气节就是人格品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有一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这是一种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正气,从古至今涌现出许多铁骨铮铮、一身正气的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受到人们的景仰。“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品德。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形成了以马列主义为思想基础的革命气节。我们党历史上也涌现出无数屹立于天地间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今天,当历史进入新的世纪的时候,我们党仍然需要党员的这种革命气节。保持这种气节,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改变革命的初衷,不丧失必胜的信心。要坚持真理,维护党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不良倾向和邪恶势力作斗争。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酒绿灯红”的侵蚀影响面前,一尘不染,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面前,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

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加强党性修养,其根本点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过程。

1、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

党员教师的教育观要实现由单纯强调知识教育向“全人”转变。按照传统的观念,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知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同。这种认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是不够的。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了人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人的潜能的综合开发,是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社会责任感在内的综合发展基础上的素质培养。因此,它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教育必须围绕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体现了发展全面素质的要求。树立“全人”教育观,是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类不断地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历程。因此,学校是培养丰富智慧、健全人格的摇篮;是培养富于开拓进取,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不断实践,完善自我的一代新人。他们应该是放眼世界的中国人,有较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现代人,能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人。

2、掌握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党员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应实现由居高临下的传统灌输向平等互动的探究、体验转变。这是一种体现素质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创新性教育方式。它既要是必要的知识传授,但更强调知识传授建立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与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理性的思考,正确的判断。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要求:(1)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将书本知识的基础性与社会信息的丰富性结合,引导学生充分应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善于将学习书本知识与选择、收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相联系,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2)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向社会、家庭延伸,从课堂学习到网络学习,从集体学习到个别化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的多种渠道,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尤其重视实践活动的体验。(3)教育手段的现代化。重新将传统的教育手段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成为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提高教育效果。(4)师生关系平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改变了教师拥有知识、信息的绝对权威的状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以取消,相反更需要强化。学习认识过程的变化,要求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并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用批判的精神对待和处理信息。因此教育过程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探索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其导向性,体现在激励、启发、点拨、评价等方面,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导向行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

3、掌握创新性的教育评价方法

党员教师在教育评价上要实现由只重结果、结论向重过程与发展的结合转变。传统教育用同一种模式、标准评价,因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更容易形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现代教育强调发展性的学习和评价,既要看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又要看学生善于捕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统一发展的要求,又重视个体发展的特殊性;既有终极标准,又有阶段性标准;既重视理论成果,又要看实践效果。为形成良好的教育导向行为,教育评价改革应注意:(1)要通过评价激励探索、激励进步、激励发展;(2)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或评价,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终极性与阶段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集体与个别地结合;(3)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现从起点看进步,从过程看发展,从实践看效果,并注意将定性与定量结合。

4、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党员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质,在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上的基础上,真正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化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在“综合化”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生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现代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1994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可以创造教师在教室中的新形象,可能突破,如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应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因此,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

面对当今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已有研究提出教师信息素质的观点。教师信息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品质、知识与能力。教师信息素质由3个不同层面的内容组成:A、内核层。教师个体信息品质层面的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觉悟、信息道德与信息心理等,它是其它层面素质的基础。B、中间层。教师个体信息知识层面的素质,主要是教师个体的知识面及拥有信息的总量与质量的素质状况。C、外表层。这是教师个体信息能力层面的素质。从信息资源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个体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从信息技术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个体掌握信息技术和应用新方法的能力。

5、培养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当今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更多的人格独立性、创造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与迁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格特征具有创造性。托兰斯(E.P.Turranet,1962)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表明教师创造性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党员教师其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创造意向水平,创造兴趣浓厚,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创造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独立性强,认真细致,不畏权威,敢于冒险,意志竖定,持之以恒。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的想象和倾向性。

所以,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党员教师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它对创造性教学活动起着动力、激励、强化等作用,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党的力量,首先在于组织,在于健全的组织生活,在于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还必须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得到锻炼,加强修养,增强党性。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它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必须把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贯穿于共产党员终身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因此,党员教师加强党性修养贵在自觉,重在持之以恒。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提高增强党性的自觉性,正确地运用自觉修养的基本方法,努力学习,刻苦读书,投身改革,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把自己培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坚强党性的、有时代觉悟的、清醒的、有作为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而永葆党员的先进性。

ALL CONTENTS COPYRIGHT © CHENG DU POLYTECHNIC 200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67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3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