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会引起一场彻底的产业变革,形成“新质产业”;从而引发职业岗位的变革,出现“新质岗位”;进而引致技术技能人才的变革,成为“新质人才”。
(一)新质产业:向“新”迈进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产业向“新”迈进,成为“新质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产业,其基础是重大前沿技术和重大发展需求,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9月,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从2023中国经济“成绩单”上可以看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国家统计数据表明:2023年,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高于全部服务业增速6.1个百分点,较2022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23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18142亿元、净利润1596.89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2%、3%。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例如,2024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了《关键与新兴技术清单(2024年更新版)》,以条目化形式列出了对美国国家安全尤为重要的技术领域,包括先进计算,先进工程材料,先进燃气涡轮发动机技术,先进组网感知与信号管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生成与储存,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定向能,高度自动、自主的无人系统和机器人,人机接口,高超声速,一体化通信与组网技术,导航、定位与授时技术,量子信息及赋能技术,半导体与微电子,太空技术与系统共18个类别。
二是加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三是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体量巨大、种类繁多,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是我国参与国家竞争、开展全球合作的基本盘。近年来,传统产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关键动力,在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做足功夫,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高端化方面,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强化增值能力,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智能化方面,加快数实融合,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和75.1%,较2012年分别提高31.1和26.3个百分点,石化、钢铁、建材等行业已拥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独步全球的领先企业。绿色化方面,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已培育建设2 783家绿色工厂、223个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下降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融合化方面,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21年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已达到48%。
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二)新质岗位:向“融”演进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业的变革必然会带来职业岗位的变革,向“融”演进,从而升级为“新质岗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程序性、重复性劳动岗位将会被机器取代。例如,在企业生产线上简单的组装、包装等岗位,数据录入、文件整理等文员岗位,未来很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因为机器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而且不需要休息和福利待遇,这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在第四版《未来就业报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中指出,“未来五年全球新增工作岗位数量可达6900万个,但同时也会有8300万个岗位消失,数字化和绿色经济主导未来就业”;“大约75%的受访企业表示,预计未来五年内会在企业运营中引入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技术。由此导致的显著结果并非大量体力劳动岗位的消失,而是多达2600万个文书、记录保存和行政工作将被数字技术淘汰”。
二是传统职业岗位将面临转型升级,与数字技术、AI相关的新兴岗位不断崛起,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催生的职业岗位将主导未来就业市场。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了新职业、新业态的出现,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不断结合,一系列数字技术应用新岗位将应运而生。《未来就业报告》测算了2023—2027年增长最快的工作类型,它们绝大多数由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驱动,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可持续发展专家、商业智能分析师、信息安全分析师、金融科技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机器人工程师、电工学工程师、农业智能设备操作员和数字化转型专家。与此同时,随着绿色经济的蓬勃兴起,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工程师、太阳能系统工程师、ESG专家等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三是职业岗位的融合性程度进一步提高。当前,许多企业都在推动岗位深度融合,即企业在组织架构和流程上做出调整,实现不同岗位之间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将不同岗位的人才和技能相互融合,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推动企业发展。岗位深度融合可以带来很多好处。首先,它能够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使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能够更加协同合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其次,岗位深度融合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交流和学习,打破各个岗位之间的壁垒,使员工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得到更好地共享和传承。最后,岗位深度融合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竞争力,不断推进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向“软”发展
技术技能人才是链接产业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最核心、最基础的新质生产力要素。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向“软”发展,升级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的重要体现,他们“不同于以简单劳动为主体的普通技术工人,而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数字孪生、物联网、5G数字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持续催生出一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职业岗位的“软”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领域,向着极高精度、极大极小尺寸或对环境极端要求的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极端制造方向发展,急需大批大量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熟练运用新质生产资料,能够真正打通从科技发明到规模化生产“最后一公里”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创造性劳动主要体现在:能够熟练运用和管理各种智能设备,通过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进行工艺创新,实现提高新产品产值率、降低质量损失率、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完成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和质量,强化竞争优势。
与工业化时代不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快速适应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大类别、12项核心素养。